教师心语 | 书包里的月亮
一次偶然,在学校的电子图书馆里翻到了《书包里的月亮》这本书,立刻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翻看扉页,看到的第一句话“月亮出来了,虫儿也在唱歌了,我想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真想出去看看”。我就想到我的那些正处在最美的年纪的高中学生们,他们今年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高考生,他们一定是非常想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那他们书包里的“月亮”还在吗?我作为他们的老师,是否为他们的书包里放了“月亮”?
面对即将远行的男孩们、女孩们,不禁思绪万千。细细回想一起走来的叁年,与其说我想要为他们书包里放一个月亮,不如说,是他们给我一点又一点智慧的光,让我一次又一次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工作,在教学中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探索教学,更不断的感悟教育。
当化学学科成为新高考的选考科目时,对于绝大多数非“学霸”高中生来说,是否学化学,就成为了他们的难以决策的问题。学化学,有点畏难,怕自己学不好;不学化学,又担心大学专业不好选择……当学生开始犹豫的时候,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减少了一大半。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我的教学工作上的难度就变成不仅要解决化学学科知识,更要坚定他们选择化学的决心,建立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在高一甚至高二的化学教学中,我不仅用化学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而且不断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思维的连贯性。化学与生物学科的思维连贯性之"强不用多说,化学与物理的思维的连贯性也是比比皆是:当遇到化学上的电化学知识时,我不断将电化学原理与物理的电学知识进行关联;当遇到化学上熵和焓的概念时,我又用物理的热功转换、热传导、扩散过程的自发等概念来辅助学生理解化学上新概念;在学习晶体的结构,学生不能理解原子(分子)大小与晶胞大小的关系时,我又拿出物理学科上用油膜法测定油酸分子的大小的实验来辅助学生理解。
在与学生日常相处的时候,我也重在击破他们对化学的“恐惧”:
当然,学习上的困难并不是老师给学生灌点“迷魂汤”就能解决的,当学习上的挫败感不断积压时,学生还是会动摇。我们班有个学习非常认真的小伙子,在高一下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很郑重地对我说:“老师,感谢你一年来对我的帮助,我觉得我还是学不好化学,我准备去学政治。”我说:“你认真学习一年化学了,你的化学基础已经基本打起来了,剩下的就是知识整合运用了,如果现在放弃有点可惜。不过,你也可以去先去感受一下政治学科的学习思维,如果你想回来我也随时欢迎你回到我的课堂上继续学习化学。”随后他开始的政治的走班课学习,但是叁天后,他有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还是回来学习化学,我觉得我还是觉得化学学习更适合我的思维方式……”我表示非常欢迎。
当化学课堂的人心稳住了,有效的化学学习才能开展。
面对我班上的绝大数学习上的“普娃”,如何让他们从“成绩不太好”、“学习很累”、“从来没有考好过”等学校生涯的“失败体验”中找回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不被“分数”打倒,更不能在心理上打倒了自己,教学生如何看待学习与成绩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考生即将面临的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它必然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挑选出极少数“高考状元”“奥赛冠军”。于是,它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还在人生的求知阶段便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那么,作为老师,我首先不会仅仅用成绩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其次要让我的学生知道,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目的:我们需要高考成绩这个结果,但是我们更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过程中的思辨思维,体会学习过程的酸甜苦辣。好比奥运会,能站上领奖台的永远只有极少数,但是不妨碍我们对所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健儿表达敬佩,同样,每一个高考生都值得被尊重。
当我这样想,也与同学们这样传达的时候,我们师生身份是平等的,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尊重,我和同学们可以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等)和我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把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到了高叁二轮复习的时候,我常常说:哎呀,这道题真是太棒了,太新颖了,以至于我真的不太能跟你们解释清楚了,有没有人能帮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于是,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吵起来”……于是,我们班化学课上有了“学霸”、“学神”、“教授”等称谓。
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感受到学有所获的快乐,就需要我们老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念:面对个性,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自己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在学校的“精准扶弱”指导下,进入高叁下学期,我收获了两位需要“扶弱”学生。让他们真的静下心来学习,并让他们学有所获,真的是一个大难题。
我们常常会以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习惯不好造成,但这样想恰恰是因果倒置了。试为这些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面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他一窍不通,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束手无策,而且每次考试他总是不及格,他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对自己充满信心吗?既然无法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他必然厌学,必然表现出来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要做到真正的“帮扶”,除了加强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进行科学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外,还应帮助他们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并以此树立起一种健康而稳定的精神追求。让他们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为了让“扶弱”的两个学生能够基本完成每天的作业,学有所获,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会每天晚自习期间与这两个学生一起在办公室里,陪他们一起刷题(当然全体高叁老师都是这样做的)。每天晚自习,首先让他们定下自己觉得能够完成的题目,如果这个小目标完成不了,分析原因,及时找对应的学科老师问明白解决,做一道题有一道题的收获。从刚开始晚自习接近叁个小时的自习时间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到慢慢地可以沉浸式做题,到主动向老师请教归纳总结某些知识点……真个人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自己的高考目标越来有信心。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距离高考不到一个月了,我的学生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我相信你们书包里的月亮——书写人生的智慧、开拓进取的勇气、芬芳美好的理想、坚持不懈的毅力——早已在光谷未来的叁年甚至六年中备齐,所以勇敢地进发吧,孩子们,你们是最棒的!
教师介绍:
丁秀兰,中共党员,本硕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学一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曾获得‘七·一”市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校园十佳优秀备课组长,湖北省微课比赛二等奖,辅导学生获得化学竞赛省一等奖,在化学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文章。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