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言善道促成长,砥砺前行正当时
2020年10月,华一光谷初中部的语文老师参加了“名师优课-全国首届中小学教学观摩网络研讨会”。本次活动以线上视频展示课,网络直播在线答疑的形式进行,在校老师实现了线上会名师、观优课的愿望。此次活动还可以回放形式呈现,因时间冲突等原因没有参加时间点学习的老师,通过回放达到了很好的学习的效果。
中学语文网络研讨会首先以李永红老师带来的《展开联想与想象》观摩课教学开篇。接着呈现的是余映潮老师《永久的生命》的散文教学观摩课、徐杰老师的《我的叔叔于勒》小说教学观摩课和王君老师的《苏州园林》说明文教学观摩课,各位语文教育大师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声情并茂的朗读、独树一帜的设计、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富有创意的课件……充分展示了各位老师们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及个性化的教学风采。最后,王君老师针对课型的常式与变式、单元教学意识、作文讲评、青年教师成长等问题进行了在线解答。
本次“名师优课”网络研修活动在老师们的热烈的交流讨论中落下了帷幕。名师课堂彰显风采,专家解读获益满满。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借鉴本次教学成果展示的经验,创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一个情境、一个核心问题、细腻的教学过程”为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听课心得精彩节选
每次的教学活动的侧重点和知识点都有所差异,首先从文章整体把握理解然后到局部语义赏析最后到灵活运用,从思维逻辑上是“整体到局部”,语文理解也从表象走入深层,层层推进。而且使用的教学策略即朗读策略是根据学习任务科学安排,速读、默读、朗读不同读的方式辅助,以读促阅,以读促写。此外,每一次教学活动结束都会进行小结,此次活动厘清的语文文本概念是什么,阅读的方法或者策略是什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炼掌握。
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从读到写的过渡,小中见大。活动微小,但容量大,广度深。首先学生要理解掌握核心语义,此外自己要能有观点有论据,有逻辑思维的搭建,最终才能使文本为我所用。容量有限的在一节课堂上,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高效的,长此以往学生一定大有收获。
——申琛
王君老师将课讲的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在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了说文明的基础知识,也让学生领略到苏州园林的美。
王君老师采取了宏观欣赏、中观欣赏、微观欣赏叁个环节,提出了跳读宏观看、比读中观看、换读微观看的阅读方法。
王君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在设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在语言中感受叶圣陶心中的美,心中的丘壑。
另外在教学中,王老师通过学生朗读,学生记忆,口头表达,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整堂课既有示范课的创新也有常规课的落实,为我后续进行说明文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黄晨
第一,循序渐进,有层次性。徐杰老师设计了叁个主问题。叁个主干问题由浅及深,层层深入,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第二,启发善喻,有生成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徐杰老师并没有按部就班地推进他预设的教学设计,而是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课堂生成,彰显出他的教学艺术的魅力。
第叁,文本细读,有深刻性。纵观徐杰老师整个的教学设计,提纲挈领,化繁为简,简单的教学活动却直击文本的内部,有着四两拨千斤之"效。而这一切,也根植于其自身的文本细读的工夫。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最重要的还是要扎根文本,研究透文章,最终呈现出有语文味的高效课堂。
——辜学超
余老师的语言亲切柔和,对于学生对课文的情感表达把握有辅助作用。课堂上师生互动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尤其是在拓展教学上,能引导学生举一反叁地学习,培养了学生灵活读书的能力。
余老师的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让我在课堂上获益匪浅。我平时上课语速较快,不利于学生的接受。余老师的语速适中,利于学生的接受与把握。这点我要注意,并要主动干预上课语速。语言亲和力强,是上课成功的一个要素,生硬和过于响亮的声音,会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在这点上我也要向余老师学习。改正自我,争取进步。
——童绚
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苍产蝉辫;
余映潮老师说,没有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我们的教学,就必须追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且真正学有所得。
——吴慧锦
体现常规教学潜力,重视双基训练的落实。
纵贯这些展示课,我们感觉教师们的常规教学潜力都十分强,十分重视学生双基训练的落实,不是原先那种华而不实的评优课,是扎扎实实的常规教学研究活动。这些课资料很扎实,课堂容量很大。
提高教学效率,钻研教学细节设计。
需要两个方面的重要技能,一是指研读教材的技能。能高质量的提炼整合教材中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形成知识教育丰富、能力训练扎实的课堂教学方案,二是设计活动的技能,能设计生动丰富,有一定力度的课堂训练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陈颖
余老师高屋建瓴的分析让我不禁想起王国维的一段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对于教学,我们往往是“入乎其内”了,却缺少“出乎其外”的观照。余老师从“统编教材的特点”入手,引领我们在更大维度上把握新教材的新特点,让一线教师能从宏观到微观更好地找准教学方向。接着,余老师谈到新教材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设计新原则,“把握训练标高”“精于教读训练”“落实自读教学”等,帮助我理清了教学设计的正确思路。这些跳出日常教学的局限,更高层次、整体性的思考,其内容和方法都很值得我学习。
——冯娜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鲜明、完整和深刻。但是有的课堂活动太过频繁,密度过大,学生忙于配合老师应付这些活动,忽略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堂课并不是一堆或有趣或无趣的活动的无序集合,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从而使学习朝着教师努力的方向发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易灏
余老师给我提出了抽象宏观的指导建议,王清老师则是给我做了一次完美的示范。在王清老师的课堂设计中,我看到了由点及面、精于教读的大局观,也看到了运用新课型,优化觉学语言的具体实施方法。王清老师由小说导入该课,首先让学生回忆看过的小说,总结出小说吸引人的要素:情节和人物,再细化到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形象鲜明的人物。此时他有一个极为巧妙的设计,说本文不像小说,让学生找出不像小说的原因。有了前期的铺垫,学生自然想到情节和人物形象,似乎和传统的小说不太一样,进而提出问题:“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人物形象也不够有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塑造出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突出其深刻主题的呢?”这个问题统领了整堂课的授课内容,王老师于是从环境前后变化,身世悲惨却意志坚定的牧羊人与恶劣环境,牧羊人的付出和最后籍籍无名等等多方面的对比入手,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构思历程,也将文中牧羊人的形象清楚讲述出来。
同时,王老师在授课时还通过找关键句引导反复诵读的方式,带领学生体会重音、轻音、扬声、抑声、快读、慢读对语段情感体现的作用,效果显着,值得我在日常教学中学习。
——李名如
李老师以小见大,从汉字着手,层层深入。以“童年,何许人也?”这个问题激趣,引出“年—过年—生日”“永远保持童真,朝气”从而得出“相关联想”“意义联想”两个要点。
接着就是以一个一个的游戏贯穿整个课堂,成为课堂主要内容的重要载体。以“猜老师”——“猜字义”——“猜词意”环节贯穿这个环节,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实时扣住重点,最后落实到写,抓住材料“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中的“粥”展开联想和想象。短短10分钟,由于前面25分钟的启发讲解,400-500字呼之"欲出。学生思维活跃写作认真。最后展示环节时,不得不惊叹老师教法之"高妙,学生功底之"深厚。
作文课一直是我的薄弱环节,李老师这节课也告诉我设计一堂作文课要比一堂讲解课要难得多,如何调动学生又如何启发学生动笔写如何把各个环节设计精巧而又环环相扣,这是我仍然要学习的东西。总之"学习路上道路且长,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需笃时惜学。
——屈慧媛
学生在自读的同时,余老师通过话题“我欣赏到的表达之"美是...”,引领学生打开广阔的思维,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这又让我明白品析段落,可以从段落的结构层次、关键词句、表达方式及语言入手。课堂上,余老师不仅教学生读,还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从文中撷取叁个精美语句,连成一篇赞美生命的微文。从学生们的作品里,我感受到余老师的教学智慧。这堂课让学生既读懂了文本又训练了写作能力。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对自读课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自读课”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的情境,重点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自主课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写作实践能力的课。自主课是学生体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课。
——梅江林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