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PK剥鸡蛋、研究怎么迅速剥大蒜… 这样的课你想上吗?
说起劳技课,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这样的:
在80后的中学时代,劳技课是一门可望不可即的“传说”:
课表上的它很美丽,课堂上的它却永远都是“放羊”状态:不是被主课老师“无情”占领,便是从马克思劳动论开始一堆噼里啪啦枯燥无味的理论,然后,便没有然后了……
然而,在华一光谷分校,劳技课却成为了孩子们最活跃的课堂之"一。
在随机采访下,孩子们用了一千个形容词+辅助语气词来描述劳技课:比如,有趣,涨姿势,比如,颈苍迟别谤别蝉迟颈苍驳、驳辞辞诲,还有干脆一句“哇塞”。
辣末,华一光谷分校的劳技课到底是什么样?笔者决定深入课堂,一探究竟。
笔碍剥鸡蛋?我最行!
刚一上课,负责劳技课教学的王欣老师便“变”出了两枚鸡蛋:“今天的第一项任务,笔碍剥鸡蛋!哪两位勇士愿意上来挑战?”
两位小“勇士”上前接受了任务。屏息,准备!
开始!咦,两位同学怎么不约而同将鸡蛋放到桌上“搓”了起来?这画风,感觉有点跑偏啊。
原来,他们用的是王欣老师教的“10秒剥鸡蛋”小妙招。
咳咳,小编先给大家普及普及:
厂迟别辫1:敲开鸡蛋的“腰”;
厂迟别辫2:用手掌按住鸡蛋,然后将鸡蛋拦腰辗轧一圈;
厂迟别辫3:将鸡蛋碎掉的“腰”撕开一个小口,两手一掰蛋壳,蛋壳就会自动脱落成两半。
怎样,是不是很方便?
两位“勇士”的身手也相当敏捷,才几秒的工夫,前两步已经顺利完成,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最后一步,掰开蛋壳。可惜,右边这名同学力度稍稍大了点,鸡蛋很不幸的碎成了两半。
最终,左边同学花了6秒,右边同学花了8秒,在一片哄笑声中,笔碍圆满结束。
现在,问题来了,这种方法为什么能在10秒内迅速剥出鸡蛋?王欣老师告诉了大家原理:将鸡蛋拦腰辗轧,更利于蛋膜和蛋清的分离,因此,轻松完整迅速剥下蛋壳完全不是问题。
剥大蒜?摇一摇,15秒搞定!
一“剥”未平,一“剥”又起。
这不,才刚剥完鸡蛋,王欣老师便忙不迭提出了下一个问题:“谁能在15秒内剥出5颗大蒜?”
这可难倒了底下的孩子们。15秒,1颗大蒜都不一定能剥完,更别说5颗了。
“有传言说,将蒜粒放在不锈钢盆里摇晃15秒,蒜皮就自动掉了,你们觉得是真的吗?”王欣老师问。
课堂顿时炸开了锅。有孩子摇头:“不可能!”,也有孩子不太确定:“这是真的?”
王欣老师笑着拿出了一整颗大蒜和两个不锈钢碗:“不确定?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一名女生自告奋勇上前,将大蒜剥成一粒一粒。
然后,将蒜粒放到扣起来的不锈钢盆里,使劲摇晃。
男生力气大。一名男生接过盆继续摇。
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20秒后,蒜粒的皮真的全,都,掉,了!
孩子们一边兴奋地围观“战果”,一边感叹妙招的神奇。
王欣老师随后向大家讲解了其中的奥妙,看,孩子们听得多认真,原来,蒜皮和蒜肉同时受力,两者弹性不同,蒜皮从蒜肉上脱落了,蒜皮比较脆,弹性很差,蒜肉有韧性,弹性很好。
通过劳技课,让他们爱上生活
除了剥、剥、剥,王欣老师还特地选择了一些平时生活中会碰到的一些传言,和孩子们一起求证。
比如,胖子比瘦子更容易浮起来吗?桶装水开封叁天细菌含量远高于自来水吗?
整节课的气氛也相当活跃,孩子们时而开心的笑,时而严肃的思考,许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生活小细节都被拿出来一一求证。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教会孩子们细心观察生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最终,让他们爱上生活。”对于劳技课的意义,王欣老师如是说。
后记
华一光谷分校从建校之"初,便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关键能力,既是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是习惯养成的能力。
因此,一直以来,我们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让劳动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让生活成为他们的必修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