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博雅课堂开课 学生在红楼学辛亥革命
在历史发生的地方学历史
3月22日,第五期“博雅课堂”正式拉开帷幕。在学校两位历史老师的带领下,701班的同学们在“红楼”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国近代史课。“红楼”即武昌起义纪念馆,它是当年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因建筑物主要为红色而得名。
进入纪念馆大门,“鄂军都督府”五个大字和那鲜红的近代砖块建筑立刻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式开始了当天下午的学习。鄂军都督府原是清朝湖北谘议局,1910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北省革命党人在此建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以共和政体建立民国”首倡义举,很快就形成了一呼百应的革命大好形势。
在这里,同学们参观了军政府外交部、会议室、传达室等旧址,了解了阳夏保卫战的惨烈过程,更见到了黎元洪发布的鄂军都督布告等珍贵文物。穿过鄂军都督府旧址,就到了“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馆。该陈列馆全景式地展现了武昌起义的背景、经过、结局和影响。入口处,是一组气势恢宏的群雕,预示着即将出现在大家面前的那段历史的波澜壮阔。
第一部分“风动汉上”,逼真的绘画和设景还原了汉口租借区的真实面貌,坐上一旁的凳子复古条凳合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的年代。陈列馆中展出的与武昌起义相关的大量真实文物,迅速拉进了孩子们和历史的距离,其中,彭刘杨叁位烈士的事迹让同学们大为感动。此外,着名的《黄兴到》油画、共和国五色柱及《孙中山凝望历史》雕塑也让同学们感触颇深。
参观完整个纪念馆已是下午叁点十分,孩子们依然举得意犹未尽,于是又步行来到了辛亥革命博物馆,开始更加深入的学习。在“晚晴中国”展厅,两位历史老师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博雅课堂”的魅力所在
在开始这节“厚重”的历史课之"前,七年级历史老师王澹舒内心其实是有些忐忑的:“辛亥革命是八年级的内容,担心他们觉得和课本不相关,不愿意学。”然而,孩子们的表现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近两个小时的参观,完全没有嬉戏打闹。有的只是埋头记录的沙沙声,以及一个个凝神思索后提出的问题:
“老师,鄂军都督府是什么地方?”
“武昌起义军大部分都是湖北人吗?”
“《南京条约》是割让了香港岛吗?”
……
超出课本的内容,不仅丝毫没有减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反而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在王澹舒老师看来,这正是“博雅课堂”的魅力所在,它让原本枯燥的课本变得鲜活,也让抽象的课堂变得立体生动:“也许,无论是谁,只要在‘红楼’与那段历史握手,都能感受到历史大手的厚重有力。能够切身体会革命先烈为复兴中华民族所抛洒的热血,并把那种浓烈的爱国热情当作自己奋斗的鞭策,想必这才是同学们最大的收获。”
什么是“博雅课堂”
“博雅课堂”是华一光谷的特色校本课程,每月举行一次,旨在让历史、地理、生物等非中考科目的课堂“走出去”,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兴趣的激发去调动学生学习非中考科目的积极性,以最终促进新高考制度改革下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去年11月,武汉多家媒体均刊发报道聚焦了这一创新。
用户登录